
非遗里的春节|“10:1”用面塑复刻2025团圆饭
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4:43 点击次数:152
逐浪新闻记者:苏潇 荔枝 雅楠
赶非遗大集,
体验别样烟火气;
观非遗巡演,
来场传统民俗游;
品非遗美食,
寻地道湖北味儿,
近年来
“非遗过大年”开始受到
大众关注。
湖北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非遗技艺更是历久弥新,经久不衰。这个春节一起走进《非遗里的春节》,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探寻湖北的非遗明珠——《“10:1”用面塑复刻2025团圆饭》。
面塑,俗称捏面人,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的捏塑艺术。作为纯手工制作并具艺术性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,被誉为传统艺术“活化石”,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。
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武汉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洁的工作室里,摆放着形形色色的面塑作品。骑大马的红脸关公、表情丰富的四大天王、替父从军的花木兰……
不仅如此,为了迎接蛇年新春,刘洁还特地刻画了一幅“团圆饭”的作品。
刘洁指着桌上的一桌菜告诉记者:“怎么让别人知道是在武汉过春节看春晚,我们桌上的这一桌菜就能够表现出来”。
刘洁介绍,清蒸武昌鱼,黄陂三鲜、排骨藕汤、藕夹、四季美包子都是非常有武汉特色的菜肴。
从武昌鱼身上的纹路到洪山菜苔青紫相间的色差,从湖北藕汤中浓郁的汤汁到一个个褶皱清晰的汤包,刘洁通过10:1的雕刻技艺完美复刻了湖北一家七口人吃团圆饭的热闹景象。
用非遗技艺迎接新春的到来,是刘洁每年都有的规定动作。把一坨面雕刻成一幅画,通过一个个表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致入微的物件,传达他的畅想与期望。刘洁希望通过这种作品反映当下老百姓的生活国富民强、家庭和睦、安居乐业、生活无忧的场景。
刘洁介绍,面塑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文字记载,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,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(653 年)地面制女俑头、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。而在武汉关于面塑最早的记载,至今在老百姓家中都有沿用。
刘洁表示,作品也只是一个介质,“我们通过面塑的技法可以展现更多历史经典、民俗故事,还有一些英雄人物等等。通过这种介质,让我们把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呈现、再传播。
说到面塑的历史,刘洁分享,在几百年前,面塑在武汉就是存在的。“我们在整理武汉面塑的一些资料的时候,我们也查了《武汉志》、《地方志》。其实都有记载,老百姓在父母长辈过寿的时候会给他们吃寿桃。
为什么要吃寿桃呢?因为他们知道天上的王母娘娘过寿要开蟠桃会,蟠桃吃了可以健康长寿。里面有一句话就是‘人间无此仙桃,以面点代之’”。
刘洁讲起面塑历史娓娓不倦,了然于胸,面塑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已然与他心会神融,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他告诉记者,作为非遗传承手工艺人,一定要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守正创新,不能在传承中让这门手艺走了形、变了味。这是刘洁对于传承的态度,也是他20多年来不变的初心。